11月1日,由大仪实验中心主办的真空互联暨表面分析技术会在创新港举行。此次会议以“真空互联平台管理及相关表面分析技术创新应用”为主题, 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表面分析领域的11位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校内外100余名师生参加会议。大仪实验中心副主任、分析测试主任孟令杰主持会议。
大仪实验中心主任高禄梅对到场的嘉宾和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给予交大公共平台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提到,真空互联实验室在建设阶段吸收了同行的先进经验,自2022年9月启用以来发展迅速,与多个学科团队达成研究合作意向。希望此次技术交流能够进一步碰撞出思想火花,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进一步密切往来,深化合作,开展创新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建共享,产出高水平成果。
在大会报告环节,清华大学国家电子能谱中心副主任姚文清研究员介绍了国家电子能谱中心建设国际领先的原位表面化学分析平台规划和进展成效。该平台建成后将有效支撑多学科及交叉学科的高水平研究。
西湖大学研究员周桃飞以西湖大学物质科学平台超高真空互联系统为切入点,介绍该系统的科学价值、建设过程、产出成果和未来展望,并从运行和管理大型真空互联系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展开探讨,对国内同类型真空互联实验系统的规划建设和支撑科研提供重要启示作用。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副主任崔义,报告了Nano-X中可用于催化剂一站式(准)原位综合研究的测试分析平台的功能及其在电催化表界面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平台将手套箱、近常压XPS、近常压STM进行了气氛可控的互联,并通过将电化学工作站接入放置于手套箱内的电化学反应池,进行了电催化反应前后,催化剂在全封闭不暴露大气状态下快速一站式表界面准原位研究。
中山大学研究员陈建报告了SIMS 在电催化剂表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通过拉曼光谱技术结合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对高价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HVTMs)的合成中间体进行调控设计,并探讨HVTMs增强的潜在机制,为HVTMs的快速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姜娟报告了基于实验室光源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研究工作,利用超高真空互联系统中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扫描隧道显微镜,并结合分子束外延薄膜生长设备、原位机械剥离等技术,可开展多种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的电子结构研究,为深入理解体系的电子结构提供保障。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贺永宁报告了聚焦几十eV至几十KeV能量范围电子束辐照金属、半导体及绝缘体二次电子发射特性规律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对宽能量范围电子束扫描对半导体芯片中微纳结构量测的可能性进行探讨。
中山大学高级实验师谢方艳报告了原位/准原位XPS表征技术及其相关应用领域。该技术可用于明确反应机理、揭示薄膜/材料生长机制、界面形成与演变过程、提供界面化学和电子性质等信息。报告重点介绍原位/准原位XPS在新能源、光催化、环境催化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实例。
此外,费勉公司仪器科研部部长董金奎博士、赛默飞应用工程师张治忠分享了真空互联实验技术及多技术联用表征技术对材料研究以及表面分析研究的助力作用。
QUANTUM应用工程师邢易博士分享了easyXAFS的基本原理、技术革新,以及利用该技术在催化、电池、环境、核化学等研究领域的近期实验成果。
分析测试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佳梅介绍了西安交大-真空互联平台的建设规划、功能及应用方向,同时介绍基于大型真空互联系统的原位XPS技术及其典型应用案例。
此次会议是大仪实验中心今年以来举办的第三场大型专题技术交流会。中心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致力于以高水平的分析测试技术助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此次会议充分交流了国内顶尖真空互联平台的建设、管理经验,以及最新应用成果,对于学校真空互联平台的管理和支撑科研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心将运用好交流的成果,持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深度支撑学校学科发展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学校科研工作贡献中心的力量。
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真空互联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