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第六届中国西部生物显微成像技术高端论坛在创新港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4 点击量:

10月10-12日,第六届中国西部生物显微成像技术高端论坛在创新港举办。此次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大仪实验中心主办,邀请到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空军军医大学等兄弟院校的10名专家学者分享生物显微成像技术前沿研究成果,并设置大会报告、技术演示、上机实操等环节,吸引了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参会交流。会议由大仪实验中心副主任李莹主持。

大仪实验中心副主任孟令杰致辞。他谈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生物显微技术正朝着更高分辨率、更快速度、更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多种技术整合与集成的趋势,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撑。大仪实验中心作为校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一直致力于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分析测试服务。中心今年更是抓住机遇,打造跨尺度多模态生物显微成像子平台,进一步增强中心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及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支撑能力,推动生物显微成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吕超教授对聚合物材料老化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进行了报告。吕超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对聚合物全生命周期进行检测,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现了聚合物早期老化行为的可视化观察与分析。

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系主任王昌河教授对荧光成像技术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报告。他介绍了利用清醒动物双光子、自由行为动物光纤记录技术等方式,对慢性痛进展和持续的环路机制进行研究的技术方法,首次发现痛觉信息处理中枢(前扣带回皮层,ACC)与情感中枢(腹侧被盖区,VTA)之间形成的正反馈神经闭环,为脑生理与脑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新思路。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杨睿教授介绍了轴突始段MARK2调控KIF13A对TfR囊泡胞体-树突极性转运的机制。用转盘共聚焦技术进行活细胞成像,对神经元轴突与树突中囊泡的运输进行观察,发现KIF13A的磷酸化阻止了囊泡通过轴突始段进入树突,揭示了全新的神经元选择性运输机制。

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王胜鹏教授对血管及代谢疾病的力学调控进行了报告。应用新型细胞膜张力荧光探针,结合FLIM荧光寿命成像及FRET技术,揭示了白细胞的跨血管转移的全新力学机制。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卢志分享了智能光场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应用,聚焦于计算成像,实现了光场显微镜高分辨率及高保真成像,并将光场显微镜运用于长时程活体显微成像,助力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机理活体验证。目前相关显微镜已实现商业化应用。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熊汗青研究员分享了新型时域受激拉曼散射光谱与成像技术。利用短脉冲激光的非线性效应实现拉曼增强,可以有效地用于生物样品的三维和活体成像;利用拉曼光谱的窄带特性,则可实现超多色生物成像。

空军军医大学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王亚云教授报告了线粒体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从疼痛、运动迟缓以及肝性疾病与线粒体功能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展开分享。

徕卡生命科学部产品经理肖丽国对原位电镜制样技术进行了分享,详细介绍了冷冻断裂蚀刻制样和真空冷冻传输系统。徕卡应用专员王文静报告了长时间高分辨活体光片成像技术,Leica Viventis Deep双视野光片荧光显微镜能够实现多组别活体样本长时间成像,具有光分辨率和低光毒性的特点,可用于胚胎发育、类器官发育以及药物筛选和疾病治疗的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郝英工程师对中心生物显微成像分室的仪器配置、制样及成像能力、典型应用案例以及平台运行管理实践进行了介绍。

10月12日,中心联合徕卡工程师向参会嘉宾演示了纳米级共聚焦STED、多模态活细胞MICA、高分辨宽场显微镜THUNDER及Mateo FL、单光子共聚焦、多光子成像系统等多台生物显微成像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通过现场测样展示和交流互动,为同学们的生物成像实验设计和优化、拓展研究思路以及开展合作研究等提供了最直接的技术指导,也为大家深入学习生物成像类设备的新功能和新应用提供了直观的交流机会。

大仪实验中心生物显微成像分室配备有200kV冷冻透射电镜、120kV冷冻透射电镜、超高分辨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等大型生物显微成像设备,建立了专业的生物样品制备实验室,已助力学校学科团队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平台以小而精、跨尺度、多模态、全链条为发展目标,规划购置多台跨尺度、多模态生物显微成像设备,引进相关技术人才,不断提升平台科研技术支撑能力,为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